Show
新品上市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品上市 新品上市
汉服大火的背后是“美”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
更新时间:2024-06-29 22:48:05 作者: a8直播视频在线观看 字号:T|T

  这已经是今年“汉服”第11次登上微博热搜了,距离上次登上热搜还不到半个月。

  根据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群体报告》显示,2018年购买汉服人数同比增长了92%。

  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于清代“剃发易服”止,并不只是“汉朝的衣服”。

  几千年来,汉服虽历经多个朝代的润色,但最初的“深衣”仍是汉服的不二代表。

  依着如此特性,古人在身着汉服时,走起路来自然会潇洒飘逸,轻挥衣袖,便带起一阵清风。

  在历史上,汉服曾经过多次大的改动,几乎每一个延续百年的王朝,都会给汉服烙印自己的痕迹。

  周朝,周朝的服饰规定就很严格,什么人该穿什么衣服,颜色和款式那都限定的很清楚。

  盛唐,盛唐女子虽然衣着风情,但绝不风骚,像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样极其夸张的装,纯属想象过度。

  裙系高腰至胸部,甚至系在腋下,系扎丝带,颈部与胸部的肌肤露在外,给人以优雅、修长、飘逸之感。

  到了宋朝,理学思想盛行,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束缚下,人们抛弃了奢侈浮华的作风。

  而又因为明朝中后期天气变得寒冷,为了保暖,明代的汉服上衣被拉长,露裙被缩短,衣领也从宋代的对襟领变为圆领为主。

  那古老的曲裾,朴素的直裾,娇俏的襦裙,每一种款式,都曾在漫长的历史里风光过、浪漫过,惊艳了岁月。

  2002年,一个网名为“华夏血脉”的陕西网友,在网上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唤起了一场民间汉服文化复兴的运动。

  2003年,一位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自己缝制的汉服走在郑州街头,声称想要复兴汉服文化。

  接下来十六年,汉服在各地开展的祭祀活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民间课堂等形式中不断走入大众视野。

  依托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借助技术的进步,汉服文化传播的边界被不断拓宽。

  从早前的贴吧、微博,到今天的B站,抖音,这一传统事物正逐渐被现代文化“接纳”。

  相较于当初公众的不解,十几年后,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去景点拍照,甚至将汉服当作日常服饰穿着的年轻人出现了。

  在2018年之前,汉服一直呈现“平稳增长”的势头,而从去年开始,“汉服”关键词在天猫的搜索量已超越“衬衫”。

  购买汉服的人数与2017年相比,同比增长92%,其中,95后占比达到48%,90后占比为24%。

  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群体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10.9亿元。

  与今天商业化的国学热相比,这种自发的汉服复兴在02年之前还算是一种小众文化。

  她认为,汉服的复兴从表面看,是出于大家对“为什么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服装,而汉族没有”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的质疑。

  但背后,实质是一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文化危机感”,是随着网络的发达,大众对于“我到底是谁?”这一问题的回应。

  2006年,李沐孜萌生了开一家汉服店的想法,“汉服复兴必须要将汉服商品化,让普通大众都能接触到”。

  她特意选择位于市区且临街的商铺,“我要让汉服店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像一个正常的服装店,每天有固定的营业时间。”

  因为早期花钱的人可以选择的汉服款式大多来自于影视剧,所以最初的汉服制作实际上非常粗糙。

  毕竟汉服已经脱节了这么长时间,相关的资料还没有被整理出来,很多人对它的概念很模糊。

  李沐孜记得,当时她的生意很一般,后来为了获得营业额,她甚至做起了汉服租赁拍照的生意。

  但很意外的,她这一举动却带动了一批同样对汉服商业化感兴趣的商家,用定制化的方式在淘宝开店。

  而在消费者端,随着90后的“触网”,汉服商业化也有了更多输出的渠道和更大的市场空间。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的端午节,当时已经有200人来参加线下活动。

  现在看这场200人的活动简直不值一提,但在当时,这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而随着销量提升,再靠两位裁缝手工制作已经没办法满足需求,李沐孜便想找工厂批量生产。

  首先,她的订单体量不符合工厂的基准,“每件衣服大约只需要几十套,但工厂至少是千件起步”。

  其次,当时的工厂都以生产现代服饰为主,缺乏生产汉服的经验,“对方看了图片就抱怨这个衣服奇奇怪怪的。”

  中衣又称里衣,常常穿在汉服里起搭配和衬托的作用,“哪怕卖3年也不会过时”,她解释道。

  她觉得,让“生意越来越有起色”的关键原因主要在于,从2013年后,汉服越来越多出现在官方媒体的新闻中。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要属2013年11月作词人方文山倡议并发起的第一届为期3天的西塘汉服文化周——如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届。

  此后,人民日报、共青团、新华网等官媒开始热情参加汉服知识的普及,关于汉服的信息密集度越来越高。

  不过,让大众关注到汉服只是第一步,想要让更多人穿着汉服,或者从商业化方面出发让更多人购买汉服,还要解决汉服日常化穿着的问题。

  放量、控制成本,但除此之外,李沐孜还在不断尝试如何在汉服中注入更多时尚化的元素,如改颜色、花纹、面料材质甚至版型。

  “所有人都会对美的东西有追求。”在李沐孜看来,看上去好看,是喜欢的最直接原因。

  汉服爱好者平均岁数为21.03岁,其中19~24岁年龄段占比最高,为52.14%。

  在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服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无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服饰,已不再仅只是美的装扮了,也代表着我们传统与文化的需求。

  更何况,如今的汉服经过改良之后,不仅增加了实用性,而且更有时尚感,大气又好看!

  中国文化交流网是由国声智库文化发展中心主管的综合性公益性文化类信息网站,是对外友好交流的“中华之窗”,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平台,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荣获“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文化’创新型服务平台”。

a8直播视频在线观看|a8足球|A8体育直播最新版app下载©版权所有2012-2020,网站地图
备案号:蜀ICP备2021018395号-1